行业概况
医学美容是指利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等创伤性或不可逆的医学技术来修复和重塑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状的美容方法。
医美产业链的上游是医美耗材、药品和设备的生产制造;中游是公立和私立医疗美容机构;下游是获客渠道,包括垂直平台、推荐平台、综合平台和细渠道。
中国医美市场发展迅速,可以说已经进入全民医美时代。但从品牌来看,日韩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形成品牌的企业很少。与国际品牌相比,品牌力较弱。中国需要培育更多国际品牌企业。从产业链来看,上游企业仍处于增量市场,未来将吸引大量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跨境进入。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轻医美的发展,市场逐渐回暖。 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约为1975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元。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我国医美人群超过800万人做过整容手术的人,其中约80%年龄在30岁以下。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美行业快速发展,涌现出索尼阳、更美、美贝、悦美等行业垂直“玩家”。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美团、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平台纷纷通过自建或投资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医美市场。
医美行业相关政策回顾
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美行业的日益崛起,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和支持医美行业的发展。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支持海南高端医疗发展和美容产业。
2022年7月,深圳市发改委印发《深圳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鼓励医美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包括:配套电子医疗美容产品;配套生物医学美容产品。
在医美需求不断释放的同时,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近年来也开展了一系列整顿行动,规范行业发展。例如,2021年6月至12月,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主要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活动、非法生产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严格规范医疗美容服务等;并于2021年11月出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美容广告实施指引》。
这些行业监管整顿活动的持续开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有效维护了医美市场秩序,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规范企业健康成长。在行业中。
医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医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利”行业,尤其是上游企业,通常毛利率极高,甚至比家喻户晓的贵州茅台还要高。例如,玻尿酸生产商艾美科2019年综合毛利率为92.63%。
由于药品和器械供应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拥有牌照的上游厂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壁垒。然而,中下游的医美机构却日子不好过。由于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极其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大部分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美容经济的兴起,医美行业成为各类资本追捧的“新宠”。不仅华东医药、康哲药业等老牌医药企业进入医美赛道,还吸引了女装品牌浪姿股份、新材料公司奥园美谷、房地产为主的苏宁等企业全球进入该领域。也许他们都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就是弯道超车,占领中国医美市场。
截至目前,医美相关企业近10.4万家,2022年将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1万家,注册增长率达47.4%。
从注册资本来看,近57%的相关公司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8.1%的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13000多家企业居全地区首位;山东、江苏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企业数量分别超过11000家和5750家以上;从成立时间来看,51.4%的相关公司成立时间在1-5年内,近30%的公司成立时间在1年内;从企业类型来看,60%以上的关联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在18-40岁女性中,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为7.4%,韩国为42%。与韩国相比仍有6倍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数亿人消费医美。
随着国内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美市场将具有全球最大的增长潜力,将拉动国内经济,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促进进一步改善。医疗美容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标准化、风险可控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成为医美行业的主旋律。
医美研究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现状、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行业供需状况、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对行业未来进行分析预测、行业产业链分析、市场集中度等现实指标。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对行业进行严谨的分析,多角度评估企业的市场地位,精准挖掘企业的成长潜力。我们为众多企业带来了最专业的研究和最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